梧高叶茂“减”中来
梧高叶正茂,巢好凤自来。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先进生产力,也是持久竞争力。今年以来,建始法院切实把惠企便企服务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在不断创新司法服务方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
创新改革“减成本”,架起降本减负“硬支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一新天地宽。建始法院坚持精准施策,变老办法为新鲜招,用一个个硬核举措为企业诉讼“减负”,为发展“加速”。
“按照我院小额诉讼案件诉讼费收费改革规定,本案诉讼费应收253元,本院决定免收。”7月24日,涉企案件专业法庭法官正在处理一起合同纠纷案件。
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诉被告潘某修理合同案,建始法院于7月21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公开审理该案,在审理过程中,经法官组织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早就听说你们法院推行的小额诉讼案件诉讼费改革,适用小额诉讼程序,让我的案件快速调解,节省了时间,同时免收诉讼费,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司法‘实惠’。”
今年以来,建始法院积极转变司法理念,用好先行先试“机遇”,以“小切口”改革解决企业急难愁盼“大问题”。开展小额诉讼案件诉讼费改革,出台《小额诉讼程序案件办理的暂行规定》,制定关于小额诉讼起诉案件的诉讼费相关规定,明确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案件立案时不预收诉讼费,案件调解或撤诉的免收诉讼费,以判决方式结案的按照每件10元的标准由败诉方承担诉讼费。自实施改革以来,该院已有94件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案件免预交诉讼费19526元,已结案件免收诉讼费19396元。开展“执行鉴定+”改革,推广“法拍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诉讼成本。今年以来涉金融机构财产处置案件已实现胜诉权益1700余万元,减少当事人鉴定费用等支出近30余万元。探索开展多诉讼请求“先行判决”机制,并着重于在建工领域的运用,有效保障当事人的权益更快实现,目前该院已有一起案件实际运用该机制,对双方当事人无争议部分进行先行判决。
流程再造“减时限”,铺好立审执破“快车道”
“在办理某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中,我们通过前期全面评估,及时启动相关执行举措,从立案到实现当事人胜诉权益仅用时10天,执行到位金额360余万元,创造了我院财产处置案件用时最短纪录。” 案件承办人介绍到。
今年5月,某金融机构申请执行其与刘某某等金融借款合同一案,建始法院在受理该案后,执行指挥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当事人就房产价格事宜进行协商,经过长达三小时的反复磋商,当事人均同意以360万元的价格对房产进行处置。就房产价值达成一致意见后,承办法官给予双方15天的时间,由双方当事人充分发挥自有的人脉资源,对房产处置的信息广而告之,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提高房产处置成功率。若15天内未成功,即转入网络司法拍卖程序。在第10天时,双方当事人带领买受人至法院,案涉房产以360万元的价格成交。至此,该案件得以顺利执结。
为切实帮助涉案企业排忧解难,建始法院将优化营商环境举措贯穿立、审、执、破全流程、各环节。设立涉企案件立案专窗,推行网上立案“快审查快流转”,确保1个工作日内审查、立案、流转至承办部门。充分发挥涉企案件专业法庭作用,深化繁简分流,进一步提高涉企案件办理效能,涉企专业法庭平均办理时间25.36天,同比减少19.42天。健全涉市场主体执行团队,建立“法院+金融”专班,深化运用“点对点”司法查控机制,执结率同比上升15.3%,执行案件结案平均用时同比缩短 32.32天。
智慧加持“减跑动”,做优司法服务“软环境”
把高频事项从“线下”搬到“线上”,减环节、减次数,减少当事人多头跑、多趟跑、来回跑,真正把司法服务做到当事人“心坎上”。
“线上调解,让我们不用进法庭就解决了纠纷,避免来回奔波,这确实为我们节省了诉讼成本……”李某因创业需要向某银行申请了创业贷款,因多次逾期未还贷款,被银行诉至法院。受理该案后,法官对案件进行了全面评估,为快速化解纠纷,减轻当事人诉累,便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组织李某与银行沟通协调,在近四个小时的调解后,让双方当事人“不见面”便达成了调解协议。
践行能动司法理念,就是要设身处地为民思考、与民共情,主动探索解决矛盾纠纷的最优方法。具体在办理涉金融企业等案件中,要坚持能调则调,整合解纷资源,充分发挥智慧法院优势,有效提升涉企纠纷处理的实效。
建始法院创新全程网办、自助办、电子送达等“不见面办案”模式,推动诉讼服务一体机实质化应用,同时持续开展上门、帮办、代办、绿色通道等暖心服务,进一步提升审判效率,降低企业诉讼成本。今年以来,涉企案件网上立案733件,电子送达1157件次,网上开庭、调解案件579件。加快推进电子卷宗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积极开展裁判文书生效证明自动生成与推送,向175案当事人电子送达裁判文书生效证明,“指尖上”的生效证明新模式成为常态。
只有在良好营商环境的沃土中,企业才更容易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下一步,建始法院将继续对标“降本增效”,以优化司法服务体验为抓手,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力度,让“法治元素”成为企业“发展要素”,更实、更细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全方位护航营商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