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后答疑让“书面判决”走进“心里”
判决书送达后,案件“结案”了,但法官的司法服务并未止步,要将释法延伸到判后,推动案结事了,不仅解开当事人的“法结”,也解开当事人的“心结”,让当事人赢得明明白白、输得心服口服。
原告冉某与被告某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因土地租赁合同产生纠纷,遂向建始法院提起诉讼。承办法官经审理查明被告为了经营需要,于2018年9月16日与原告签订了《土地和山林租赁协议书》,约定被告承租原告的土地和山林,并对租期租金、租期等主要内容进行约定。2022年12月9日,被告公司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营不善收入不佳,所以给原告送达了解除合同通知书,并多次与原告进行协商,但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后因合同履行发生争议引发诉讼。承办法官多次前往被告公司经营地查明事实后根据相关规定依法判决。
为进一步解开双方心中“疙瘩”,让当事人对判决“心服口服”,9月1日,在送达判决书时,承办法官向双方当事人进行判后答疑,对其提出的每个问题逐一释法析理,告知当事人,如果还有证据采信、事实认定、裁判理由、法律适用等方面的疑问可以在送达判决书15天内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向法院申请判后答疑,由承办法官详细解答。当事人冉某当场表示了对判决结果的理解和对法官的感谢。至此,通过承办法官热心、耐心、诚心的判后答疑,双方最终都对判决结果表示认可、对答疑表示满意,真正做到了让判决走进内心,使“文本法”符合“内心法”。
在案件办理中,很多时候当事人对判决、法官、法院的不理解来自于当事人和法官之间的信息差,而判后答疑,正是弥合这一信息差让当事人读懂判决进而理解法官、支持法院工作的一个渠道。
审判的目的不是一判了之,而是解决双方当事人的根本问题,真正化解矛盾纠纷。景阳法庭将持续开展判后答疑工作,将“判后答疑”嵌入“送达环节”,努力做到“有疑问、必答复,有答复、必及时”,不断提高服判息诉率和自动履行率,提升当事人对法院各环节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接受度,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努力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