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抵触不配合 释法明理真相出

作者: 吴锐锋    发布时间:2020-05-13  访问次数:606

“原告说我向他借款十三万,哪里来的十三万?有什么证据证明借款十三万?请原告说明这个十三万是怎么回事?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了,我们再继续往下面说。”这是近日我院受理的一件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庭审时被告一直强调的话语。

原告易某与被告吴某、易某系亲戚关系,2016年农历腊月二十九,被告吴某因资金周转向原告易某借款,原告易某便将因工受伤的部分补偿款出借给被告吴某夫妻二人,二被告出具借款13万元借条一张。此后,被告吴某于2018年2月15日向原告胞弟易某微信转款3万元,2019年2月4日向原告弟媳任某转款3万元,再未向原告偿还本金及支付利息。原告遂向法院起诉要求二被告偿还原告本金及支付利息。

庭审中,由于二被告对原告的起诉带有抵触情绪,因此对法官询问的问题要么沉默,要么反问,不配合庭审活动,原告因身体原因未能到庭参加诉讼,其代理人也不清楚借款详细经过,案件事实一时难以查清。法官意识到原、被告之间的矛盾应该有难言之隐,考虑到双方是亲戚关系,便决定在庭审结束后分别对双方做进行调解工作。

法官凭借丰富的审判经验,抓住当事人的心理,对案件的真实情况进行预测,同时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的劝导、释法明理。经过大量的调解工作,终于让被告吴某、易某说出了案件的真实情况。原来,原告借给二被告的本金是10万元,约定每年3万元的利息,二被告将第一年的利息3万元一并作为本金出具了借款为13万元的借条。借款后,被告吴某给原告的弟弟、弟媳分别转账过3万元,另外还给过原告3万元的现金。经与原告本人确认,原告也承认了这一事实。

案件真相浮出水面,调解顺利进行,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之下,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矛盾得以彻底化解,达成调解协议。

 


文章出处: 原创